【城市文化】金門大橋的六大迷思 真相揭露你知道幾個?
【舊金山訊】金門大橋(Golden Gate Bridge)自1937年落成以來,成為舊金山灣區的地標與全球知名的工程奇蹟。不過,這座壯麗的吊橋也伴隨著許多廣為流傳的誤解,甚至連當地居民也常將錯誤當成事實。以下整理出六項最常見的金門大橋迷思,並逐一還原真相。
迷思一:「金門大橋每七年重新上漆一次」
事實: 金門大橋並非按固定週期整體翻新塗裝,而是由專屬維護團隊全年無休進行局部除鏽與補漆作業。由於海風與鹽霧侵蝕迅速,剛完成補漆的一區域,很快就需再次維護,因此塗裝工作永無止境。
迷思二:「選用『國際橘』只是因為好看」
事實: 「國際橘」(International Orange)確實是設計師歐文·摩羅(Irving Morrow)鍾愛的色調,但其選用背後具明確實用考量:此顏色在夏季海霧中依然醒目,且與金門周邊山頭的褐紅色景觀相協調,更關鍵的是能讓駛入金門海峽的船隻清楚辨識橋體位置。
迷思三:「『金門』這名稱源自橋的顏色」
事實: 「金門」(Golden Gate)之名早在金門大橋興建近百年前已存在。1846年,美國探險家約翰·C·弗里蒙特(John C. Frémont)將舊金山灣的入口處命名為「Chrysopylae」(希臘語意為「金門」),與伊斯坦堡的金角灣(Golden Horn)相呼應。金門大橋後來只是採用了這條水道的歷史名稱。
迷思四:「金門大橋仍是全球最長懸索橋」
事實: 金門大橋的4,200英尺(約1,280公尺)主跨曾於1937年至1964年間保持世界最長記錄,但自紐約的維拉札諾海峽大橋(Verrazzano-Narrows Bridge)啟用以來已退居其後。今日全球有多座懸索橋(如土耳其、丹麥、日本)跨距均超過金門大橋,它目前僅為全美第二長的懸索橋。
迷思五:「金門大橋收費只針對南下方向」
事實: 自1937年至1968年間,金門大橋南北雙向皆需繳交通行費。直到1968年10月19日才改為僅對南向(進入舊金山)車輛收費,旨在減輕塞車情形。此做法後來被多座世界著名橋梁仿效。
迷思六:「一場大地震會讓金門大橋倒塌」
事實: 為強化抗震能力,加州在1990年代末啟動規模達數十億美元的耐震加固工程,為大橋增設隔震軸承、阻尼器與塔柱補強裝置。如今大橋設計可在強震時水平移動多達27英尺(約8.2公尺),即使面對規模超越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的災難,亦僅預期發生可修復性損害,不致倒塌。
小結
金門大橋不僅是交通要道與觀光熱點,也承載著灣區歷史記憶與工程成就。這六項迷思提醒我們,對於看似熟悉的事物仍需保有求證精神。下次造訪這座紅色巨橋時,或許你會以更深的理解與敬意看待它的真實故事。
留言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