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環境】加州中央谷地(Central Valley)努力復育鋼頭鱒 修復生態盼重現昔日榮光
【沙加緬度訊】曾經在加州中央谷地(Central Valley)盛極一時的鋼頭鱒(Steelhead),因棲息地流失及環境破壞而一度瀕危。近日,多項復育計劃正積極推進,冀望恢復這一傳奇魚種的繁榮生態。
鋼頭鱒歷經重重劫難仍堅韌生存
中央谷地鋼頭鱒,屬於虹鱒(Oncorhynchus mykiss)的一個變異群體,歷史上曾有極為多樣的生活史策略,棲息地範圍廣闊。惟過去170年間,大量水壩(dams)、堤防(levees)建設及河川改道,致使其失去超過九成五原生棲地,加上水溫升高、外來種入侵,使得鋼頭鱒數量大減,現被列為《瀕危物種法案》(Endangered Species Act)下的受威脅物種。
儘管如此,鋼頭鱒憑藉其驚人韌性,仍在部分支流維持種群,包括莫克倫米河(Mokelumne River)、圖奧倫米河(Tuolumne River)、尤巴河(Yuba River)、科斯梅斯河(Cosumnes River)等地。此外,美洲河(American River)、羽毛河(Feather River)、熊河(Bear River)及鹿河(Deer River)等亦有記錄其蹤影。
金礦潮與人類活動造成生態浩劫
1848年美國河(American River)發現金礦,掀起加州淘金潮(California Gold Rush),但也帶來前所未有的環境破壞。大量採礦沉積物沖刷入河流及三角洲地區(Sacramento-San Joaquin Delta),河床被大規模疏浚至裸露岩層,嚴重改變原有水文與地貌結構。
此後,加州陸續興建水壩、改道灌溉系統,將中央谷地18,000平方英里土地轉型為農業及城市用途,形成現今美國最重要的農業區之一。至今,超過750萬人口居於此地,河川與洪泛平原的自然聯繫被切斷,魚類生態遭受重創。
鋼頭鱒與虹鱒間微妙界線
鋼頭鱒與虹鱒最大分別,在於是否經歷過海洋生活歷程。完成海洋洄游歷程後回到淡水產卵者,才被正式歸類為鋼頭鱒。若未曾離開淡水,則仍屬虹鱒。中央谷地部分河流,如沙加緬度河(Sacramento River)下游,因水庫冷水釋放形成穩定尾水(tailwater)環境,使虹鱒得以全年留存。
一般而言,鋼頭鱒初返淡水時體色銀亮,逗留越久則色澤漸深,呈現鮮明紅條紋。由於洄游距離遠,相較於沿海地區的鋼頭鱒,中央谷地個體顏色通常較深。生物學家一般將超過16吋、且具通海條件的個體歸為鋼頭鱒,但最確定的分辨方法仍需透過鱗片樣本分析。
人工繁殖與釣魚季節策略
因應水壩建設對魚類洄游的影響,加州於多條河川設立魚類繁殖場,包括美洲河的尼布斯魚孵化場(Nimbus Fish Hatchery)、莫克倫米河孵化場、羽毛河孵化場及巴特爾溪的科爾曼國家魚孵化場(Coleman National Fish Hatchery)。
其中,尼布斯孵化場引進了伊爾河(Eel River)鋼頭鱒品系,該品系個體普遍體型較大,年年皆有8至12磅級巨鱒出現。
釣魚季節主要集中於秋末至初春,各河流規定略有不同,如美洲河及羽毛河部分水域自1月1日開放,尤巴河則於12月1日重新開放,以保護野生鮭魚產卵季節。
常見釣法包括浮標釣雙鉤(常搭配石蠶蛹型沉水蟲擬餌與鮭魚卵型誘餌)及沉頭線拋釣。中央谷地鋼頭鱒習性偏「鱒化」,多以水生昆蟲、小型魚類及蝦蟹為食,釣手可視河況選擇高竿托漂或搖擺釣(swing fishing)。
棲地修復工程助力復育
鋼頭鱒自1998年起列入瀕危物種保護名錄。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(NOAA)於2014年更新《中央谷地鋼頭鱒復育計劃》,各項保育工程相繼展開,包括加州鱒魚基金會(California Trout)推動之「鮭魚與稻米共生計劃」(Nigiri Project)。
該計劃透過冬季灌溉稻田,激發沉睡土壤中的微型甲殼類生物大量繁殖,並將富含生物量的洪水回流至河川,增加幼魚食物來源,顯著提升幼鮭及幼鱒的生長速率。
此外,巴特爾溪(Battle Creek)及比格奇科溪(Big Chico Creek)等重要支流,正進行障礙物拆除工程,打通上游原生鋼頭鱒族群的洄游路線,促進野生基因多樣性恢復。
小結
中央谷地鋼頭鱒復育工作代表人類與自然共生的一大努力。雖然無法回到兩百年前的自然狀態,但透過現代科學與工程技術,仍有機會在兼顧農業、城市發展與生態保育間取得平衡。鋼頭鱒的堅韌與人類的復育努力,為未來留下一線希望。
留言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