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教育】沙加緬度(Sacramento)教授紀錄片國際奪獎 下個鏡頭聚焦美洲河新篇章

 【沙加緬度訊】2025年7月3日,沙加緬度州立大學(Sacramento State)紀錄片導演及科學傳播教授Kathy Kasic自2018年起於本地任教,負責紀錄片拍攝與科學自然史電影製作碩士課程(Science and Natural History Filmmaking MFA program)。Kasic近期以新作《Memory of Darkness, Light, and Ice》榮獲國際多個獎項,憑精湛影像與氣候議題獲高度肯定。現時,她正積極籌劃新作,準備以本地美洲河(American River)為主題,開展一段融合自然與人文歷史的紀錄片旅程,期望藉此推動社區關注與公共參與。對於沙加緬度地區及全球紀錄片領域而言,此舉標誌著在地文化影響力的新里程碑。


導演簡介與生涯軌跡

Kathy Kasic生於美國Dallas,自小對環境議題懷抱強烈使命感。高中時期因家鄉湖泊污染而發起環保社團,矢志了解生態奧秘。進入大學階段,原本主修藝術,後來轉攻生物學,並以「結合科學與影像敘事」為職志。一次偶然閱讀教授關於亞馬遜(Amazon)地區青蛙溝通的學術論文,令她主動向作者自薦,攜帶錄音設備前往Ecuador進行田野錄音。即使遇上設備損壞,仍透過Catholic University in Quito借得新器材,並獲當地科學家協助,帶領村民夜間探索青蛙棲地。其間,她最鍾愛的一種名為Osteocephalus的青蛙,以金色放射狀瞳孔和獨特笑聲著稱,令她深感生物多樣性的奇妙。


從田野科學到影像敘事

上述經歷讓Kasic體認到科學調查與故事敘述的結合力量,遂決定投入紀錄片創作。完成自然史電影製作碩士學位後,參與多個國際頂尖紀錄片項目,包括BBC野生動物節目、National Geographic拍攝團隊,及在Smithsonian協助深海生物攝製,甚至曾於Bob Ballard(泰坦尼克號發現人)遠洋研究船上工作。每一次實地拍攝,她皆秉持求真精神,並以敏銳觀察與情感共鳴為紀錄片注入靈魂。2018年加入沙加緬度州立大學,現專責教授紀錄片實務與推動科學傳播人才培育,並協助本地青年投身國際影像領域。


作品回顧:《Memory of Darkness, Light, and Ice》

Kasic近期代表作《Memory of Darkness, Light, and Ice》聚焦格陵蘭(Greenland)冰原。該片透過深入紀錄多國科學家於格陵蘭冰蓋進行冰芯採樣、古氣候還原及生態調查,細膩呈現過去數百萬年地球冰期變遷對現今氣候的啟示。紀錄片拍攝團隊曾遠赴Niels Bohr Institute(哥本哈根Niels Bohr研究所)實地取材,揭示美國軍方1950年代冷戰行動期間,在冰蓋下建構基地並鑽取深層土壤與冰芯,這批樣本日後成為科學界破譯地球氣候歷史的重要線索。透過現代科技分析,團隊發現格陵蘭冰蓋曾經消失,且相關證據指向當時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遠低於當代,顯示氣候變化速度有可能超乎預期。該作以精細畫面捕捉冰原日落與極地景致,兼具科學嚴謹與視覺美感,在國際影展屢獲殊榮。


獲獎紀錄與社會迴響

《Memory of Darkness, Light, and Ice》上映以來,先後在多個國際科學與紀錄片影展贏得評審團大獎、最佳攝影與環境教育獎等殊榮。專家盛讚Kasic能以平實敘事,將複雜的冰川科學、古生態學與全球氣候變遷議題,轉化為引人入勝、易於共鳴的影像敘事。觀眾普遍認為該片突破了傳統科普紀錄片的生硬風格,展現了人與自然互動的細膩情感。特別是在美洲沿岸地區,因格陵蘭冰原消融影響海平面升高,該紀錄片更喚起沿岸城市居民對氣候危機的深切關注,強化了科學溝通的社會功能。


新作構想:美洲河的故事

完成國際冰川紀錄片後,Kasic將目光轉向沙加緬度本地美洲河。她希望以「河流之眼」為主題,拍攝一系列橫跨數千年的人與自然故事。內容包括原住民刻劃、淘金潮時期的地貌改變、現代皮划艇運動、管道藤蝶生態,甚至是水資源爭議與部落管理等議題。Kasic強調,美洲河不僅是地區命脈,更是美國歷史縮影。透過細緻影像與多元視角,紀錄片將呈現沙加緬度河流如何承載族群記憶、文化變遷及生態保育挑戰。此構想現階段正積極尋求資金、社區合作及各界贊助,冀能以本地社會共識推動拍攝進度。


製作困難與資金挑戰

Kasic坦言,與國際冰川紀錄片相比,聚焦本地美洲河的影像製作困難重重。首先,資金來源主要仰賴社區捐助與企業贊助,與大型國際機構合作機會有限。其次,需平衡原住民族文化敏感度、環境保育要求與多元社群意見。此外,導演亦須兼顧教學、研究及製作進度,確保影片內容符合學術標準同時具備社會影響力。目前團隊正開展前期田野調查,並與地方環保團體、原住民社區展開初步合作,希望藉由集體參與,將美洲河故事推向國際舞台。


社區參與與公共教育

在籌備階段,Kasic積極號召沙加緬度居民參與。她認為,唯有結合在地群體智慧,紀錄片才能展現多元觀點與生活故事。除招募義工、邀請學生參與拍攝外,亦與多所學校、博物館及社區機構建立合作夥伴關係,設計校園講座及公開論壇,推動公眾認識美洲河流域文化。Kasic希望藉由影像教育,培養新一代青年關注生態與社會議題,並將紀錄片作為地方歷史教育資源,推動文化傳承。


美洲河紀錄片對本地文化的意義

Kasic的新作被視為推動沙加緬度文化自信的重要里程碑。長久以來,美洲河被視為地區經濟、環境與族群的共同紐帶。藉由紀錄片,當地居民得以重溫過往記憶,檢視當代社會挑戰,並思考未來發展方向。地方文化團體普遍期待該片上映後,能增進大眾對環境保育與歷史脈絡的理解,促進原住民、移民與在地社群之間的對話。Kasic亦表示,希望以作品引起國際間對沙加緬度生態與人文價值的關注,提升本地影像創作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。


藝術美學與敘事風格

作為紀錄片導演,Kasic以其獨到的美學視角見稱。無論是格陵蘭極地景觀,還是即將展開的美洲河流域,均以細膩鏡頭語言捕捉大自然之美與人類活動痕跡。評論認為,她善於利用自然光線、長鏡頭與聲音設計,營造出既宏偉又溫柔的畫面氛圍。其作品風格兼容科學嚴謹與詩意敘述,既忠於事實又具藝術感染力。Kasic堅持「不簡化、不誇張」,但力求以易於理解方式揭示複雜議題,使觀眾既能獲得知識,又能產生情感共鳴。


國際合作與影響力

Kasic過去作品多以跨國合作模式進行,聯合美國、英國、丹麥等地學術及影像團隊。其紀錄片除獲多項專業獎項,更成為國際科學教育機構推薦教材。業界認為,隨著她將視野回歸本地,沙加緬度有望躋身全球紀錄片創作熱點,帶動地方青年參與影像產業,提升社區國際能見度。部分沙加緬度藝術與影視組織已開始探討與其團隊進行長遠合作,共同推動本地文創事業。


論述與未來展望

Kasic強調,紀錄片非僅為影像記錄,更是推動社會對話與集體反思的平台。她期望透過美洲河新作,引發社區對環境、歷史與未來的深層討論,鼓勵民眾主動參與本地公共事務。針對目前籌資進度與後續製作計劃,Kasic透露團隊已陸續展開拍攝前調查,正評估申請各類文化及環保基金,亦歡迎本地企業及市民捐助。隨著社會大眾對環保與文化議題重視提升,預計未來紀錄片有望成為沙加緬度文化交流及教育的重要資源。


請多多支持

📣 想掌握沙加緬度及周邊地區的交通封閉、活動訊息與家庭生活情報?歡迎免費加入我們的繁體中文 Facebook 群組「Sacramento 沙城生活導航」,每天更新第一手在地消息,由本地華人讀者共同交流與分享。
不論你是新搬來,還是已在本地生活多年,都能在這裡找到實用的社區資訊與溫暖的互助力量。
👉 點擊此連結馬上加入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saclifeinfo


小結

Kathy Kasic憑藉其國際視野與在地深耕,為沙加緬度帶來全新影像敘事典範。她以紀錄片連結科學、藝術及社會關懷,賦予本地美洲河新的集體想像空間。此舉不僅提升社區文化自信,亦揭示了地方影像產業於全球舞台的發展潛力。然而,紀錄片製作仍需克服資金、社群動員及內容平衡等結構性挑戰。未來,隨著更多社區力量參與,美洲河故事有望成為推動公共教育與生態保育的關鍵平台,為沙加緬度社會帶來持續正面影響。

留言

此網誌的熱門文章

【社會】埃斯帕爾托(Esparto)煙花廠爆炸失聯者全紀錄 七個家庭的等待與痛楚

【活動】沙加緬度地區(Sacramento Region)國慶日盛事全攻略 煙花、遊行、音樂會與家庭活動一網打盡

【社區】從羅斯維爾(Roseville)到跑道——大沙加緬度谷夏季社區新動向與機場最新話題